你知道坐月子飲食三大要訣嗎?
BY 章老師 │
旅日名醫莊淑旂博士理論:坐月子飲食三大要訣
(1) 以「專業坐月子水」料理餐點
台灣第一女中醫莊淑旂博士認為「產後氣血兩虛」,而產後最常出現的氣虛,會讓身體的水份代謝失調,喝了過多『普通的水』(湯品及飲料),會積留在皮膚、肌肉、關節、內臟中,甚至容易變成大肚子的女人!(下腹凸出,縮不回來)
而坐月子期間最重要的目的是「協助內臟的恢復」(內臟要恢復到原有的彈性、位置及功能),但大量的一般飲用水和其他飲料(尤其是冷飲),會對新陳代謝產生不良的作用。尤其「產後百節空虛」全身細胞呈現鬆弛狀態,此時若喝下過多的水分,質量重的水分子進入體內,水分子會擴散,便會破壞了細胞收縮的本能而造成了「水桶肚」、「水桶腰」,並易造成「內臟下垂」的體型,所以坐月子期間的料理,包含燉湯、飲料、藥膳、甜點,最好以溫補藥膳「專業坐月子水」做全程的料理。
(2) 溫和的熱補
孕期體質燥熱,產後體質則轉『虛寒』,所以產前涼補,產後必須要熱補(月子餐飲食的「食材屬性」必須「夠熱」,才能「協助內臟的恢復」),但要溫和的熱補(去除太過的刺激性)。
溫和的熱補三大要領:麻油、薑、溫補藥膳月子水
|

(3) 階段性的食補,避免產後立刻大吃大喝
產後須按身體恢復的狀況來進補食用月子餐,產後兩週內因身體內臟尚未收縮完全,疲勞亦未完全恢復,除了要多休息之外,還必須多吃「特定食物」,加強食療的功效:
|
A、原本吸收力強、肥胖的媽媽,產後立刻大吃大喝,容易造成產後肥胖症
B、原本瘦弱的媽媽,無法吸收食物的養分,易造成拉肚子,越拉越瘦
C、過多的食物及養分,產婦無法吸收,又無力代謝,就很有可能被體內賀爾蒙旺盛的不正常的細胞所吸收而產生異狀,如子宮肌瘤、卵巢瘤、乳房纖維瘤或腦下垂體瘤。
章惠如老師認為:均衡且適量的飲食及水份,在自然食療上也是一大重點;除了每階段必須補充的食物(包含:主燉湯、藥膳、甜點、飲料)之外,可以再搭配『少量』、『較容易消化』的魚、肉、蛋、青菜,以達均衡的營養,但務必『總量控管』,才能符合外婆莊淑旂博士『廚房就是藥局』的理念。並且堅持不能食用對坐月子有危害的料理,例如:具有過敏源的蝦蟹、肉質太強(不易消化)的牛、羊肉、生冷的青菜…
整體而言,坐月子飲食三大要訣都圍繞著一個重點:『配合產後百節空虛的體質,溫和漸進的調理身體』,讓每位產婦可以在30天的黃金坐月子期,『內臟歸位』、快速恢復健康。